-
自贡打造全球首个盐交易平台助力盐业转型升级
自贡市通过招商引资推动盐业产业链升级,筹建全球首家盐交易中心。该平台由地方政府与省级金融机构联合发起,旨在整合盐业资源,降低企业交易成本,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。作为千年盐都,自贡将依托产业优势,构建覆盖食盐、工业盐及盐化工产品的专业交易体系,预计2024年正式投入运营。 一、自贡盐交易中心的设立背景 自贡市作为中国井矿盐主产区,盐业历史悠久,产业基础雄厚。近年来,国家盐业体制改革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。为响应政策导向,自贡市联合省级金融监管部门,推动盐交易中心落地,以市场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,促进盐业高质量发展。 二、平台功能与交易品种 该交易中心将提供产能预售、电子化现货贸易等服务,涵盖井盐、海盐、湖盐等品类,并延伸至盐化工产品领域。通过数字化交易模式,企业可减少流通环节成本,实现风险管控与生产计划协同。此外,平台将定期发布盐产品价格指数,为行业提供市场风向标。 三、对盐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自贡盐交易中心的建立,标志着传统盐业向现代化交易模式转型。一方面,平台有助于形成公开透明的定价机制,打破区域壁垒;另一方面,通过标准化引导,推动盐产品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,提升附加值。 四、筹备进展与未来规划 目前,交易中心已完成省级审批,进入选址阶段。运营后,平台将逐步引入国际交易主体,探索跨境贸易合作。自贡市计划以此为核心,构建集研发、生产、交易于一体的盐业生态圈,巩固其全球盐业枢纽地位。 五、行业影响与社会效益 专家分析,该平台的投运将重塑国内盐业流通格局,促进产能优化配置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完善,意味着更安全、多元的盐产品供给。长远来看,自贡盐交易中心或将成为全球盐业定价的重要参考。
2025-08-27
-
自贡市打造千亿级民生工程包助力城市品质升级
在"十三五"规划期间,自贡市通过系统化论证包装,推出总投资达1332亿元的社会民生与公共服务项目包,涵盖8大领域353个重点项目,成为当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生领域招商引资工程。这一综合性投资计划聚焦旅游、文化、医疗、教育等关键领域,通过基础设施升级与服务质量提升双轮驱动,全面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。 一、文旅融合构建城市新名片 自贡市将67.8亿元投向32个旅游项目,重点打造恐龙文化、井盐历史、彩灯艺术三大主题旅游带。同期实施的51个文化项目获得375.6亿元投资,用于建设新型文化场馆、非遗传承基地和数字文化平台,其中盐业历史博物馆改扩建、彩灯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标杆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。这种"文化为魂、旅游为体"的发展模式,有效激活了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。 二、健康自贡建设提速增效 医疗健康领域34个项目获得45.1亿元投入,重点完善分级诊疗体系,新建三级专科医院2所,改造社区医疗服务中心12个。残疾人康复工程同步推进,配合民政系统39个福利设施项目的45.3亿元投资,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网络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在此轮建设中得到显著强化。 三、教育体育设施全面升级 78个教育项目累计投入63.8亿元,新建标准化中小学15所,改造农村教学点42个,高等教育实训基地扩容项目顺利完成。22个体育设施项目投入27.8亿元,建成市级体育中心1座、全民健身广场7个,实现城区"十分钟健身圈"全覆盖。这种均衡化的资源配置有力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。 四、宜居工程改善民生基础 693.8亿元棚户区改造资金投入70个项目,惠及居民3.2万户,同步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、便民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。12.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放心粮油工程等民生项目,建立起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质量监管体系。通过系统化城市更新,既改善了居住条件,又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力。 该系列项目的实施显著提升了自贡城市功能品质,文化、旅游、医疗、教育等领域的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。通过市场化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模式,这些民生工程不仅改善了公共服务供给,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升级,为城市转型发展注入了新动能。项目建成后,自贡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指标较规划初期提升27个百分点,民生领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18%以上。
2025-08-27
-
自贡市以示范创建为抓手推动农村电商创新发展
自贡市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与政策引导相结合,以打造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、创建市级示范镇、试点"互联网+乡村游"为突破口,构建起多层次农村电商发展体系。该市整合专项资金与市场化资源,推动物联网、互联网金融等新技术与农产品营销深度融合,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农村电商新格局。 一、省级示范县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荣县被确定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后,当地制定专项实施方案,重点投入省级财政资金5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。项目涵盖农村电商平台功能升级、村级服务站点改造、物流体系完善等核心环节,通过互联网技术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。目前已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,改造乡镇服务站12个,村级服务点覆盖率超过60%。 二、市级示范镇探索特色发展路径 在省级示范项目建设基础上,自贡市选择艾叶镇开展市级电子商务示范镇创建。该镇引入大型电商平台资源,建设集商品展示、线上交易、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。示范镇建设突出三个创新:一是推动苏宁易购服务站与村级网点功能叠加;二是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供应链体系;三是试点"电商服务站+金融服务"模式,为农户提供产销贷一体化服务。 三、农旅融合培育新型消费场景 仙市古镇通过"互联网+商旅"模式成功举办金秋旅游节,创新设计线上景区导览、特色商品预售、民俗活动预约等服务模块。活动期间线上平台访问量突破50万次,带动周边农家乐、民宿、土特产销售形成完整消费链条。该模式现已推广至5个乡镇,形成"一村一品一网红"的乡村旅游新生态。 四、体系建设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自贡市建立三级联动的电商服务网络,包括县级运营中心、乡镇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。配套建设冷链物流仓储设施3处,培育本地电商企业23家,培训农村电商从业人员1800余人次。通过政策扶持引导,当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连续三年保持30%以上增速,形成柑橘、茶叶、冷吃兔等特色网销品类。 五、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示范项目建设中重点应用物联网溯源系统,实现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。互联网金融工具为供应链提供信用支持,累计发放涉农电商贷款超2000万元。大数据分析平台已归集生产端、流通端、消费端数据20万余条,为农产品精准营销提供决策支撑。 自贡市通过分层级示范创建,形成可复制的农村电商发展经验。下一步将深化"电商+产业"融合,扩大示范效应,计划新增2个市级示范镇和15个示范村,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商生态体系。
2025-08-27
-
广安市民营经济逆势增长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
在宏观经济承压、市场需求不足的背景下,广安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、强化招商引资等措施,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逆势增长。前三季度,全市民营经济多项核心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速,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,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与活力。 一、政策赋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广安市围绕减税降费、金融支持、行政审批等领域出台专项政策,累计为企业减免税费超亿元,提供信贷资金逾百亿元。通过建立重点企业“白名单”制度,对民营企业在用地、用工、用能等方面给予倾斜,有效降低运营成本。 二、产业升级培育新增长点 聚焦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、新材料等主导产业,广安市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。2023年新增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,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比提升至三成以上,产业链附加值显著提高。 三、招商引资扩大有效投资 通过“链长制”精准对接行业龙头企业,广安市引进多个投资超十亿元项目,带动配套产业集群发展。民间资本在基础设施、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参与度持续提升,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 四、服务创新优化营商环境 推行“一网通办”和“证照分离”改革,广安市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一个工作日以内。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机制,累计解决企业诉求近千项,政务服务满意度测评连续三年位居区域前列。 五、区域协同释放发展潜力 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,广安市与周边城市共建产业合作园区,推动技术、人才等要素跨区域流动。民营企业在跨区域供应链协作中占比超过六成,协同效应逐步显现。 当前,广安市正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,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在稳就业、促创新方面的关键作用,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。
2025-08-27
-
广汉市"科创贷"助力精工装备企业技术升级
广汉市通过创新金融产品"科创贷"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,首笔300万元信用贷款成功发放至当地精工装备企业,标志着政银合作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新模式正式落地。这一举措将有效缓解企业研发资金压力,为广汉市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。 一、政银协同打造科技金融创新样本 广汉市政府联合金融机构推出无抵押信用贷款产品"科创贷",通过建立风险补偿机制,撬动亿元级信贷资金池。该产品采用"政府推荐+银行审核"模式,重点支持机械制造、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项目。首批获贷企业涉及精密机械加工领域,其研发的高附加值机械叶片技术有望突破国外垄断。 二、精准滴灌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 区别于传统贷款,"科创贷"具有三大创新特征:一是建立风险共担机制,由国有资本设立风险准备金;二是审批流程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完成;三是执行优惠利率政策,较基础利率仅上浮30%。目前已有三家科技企业进入贷款流程,涵盖广播电视设备、航空零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。 三、产业升级激活区域创新生态 作为德阳地区首个实施该项目的城市,广汉市通过金融手段引导社会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。国家级高新区内企业可优先获得贷款支持,这种"以贷促研"模式显著提升了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性。相关企业表示,资金将主要用于智能生产线改造和新型复合材料研发。 四、长效机制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 金融机构透露,未来将持续扩大"科创贷"覆盖范围,重点对接专精特新企业和瞪羚企业。通过建立动态企业库、优化评估体系等措施,形成"科技-产业-金融"良性循环。广汉市科知部门正在制定配套政策,计划将贷款服务延伸至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。 此次"科创贷"的顺利实施,展现了广汉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务实举措,为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中的科技要素流动提供了可复制经验。随着更多金融活水注入创新领域,当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。
2025-08-27
-
乐山市多措并举保障震后民生安全与灾后重建
在统筹推进招商引资与灾后恢复工作的关键阶段,乐山市迅速响应金口河区5.0级地震影响,通过强化应急管理、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修复,全力维护社会稳定。市级领导带队深入受灾一线,部署隐患排查、伤员救治及物资调配工作,为后续重建奠定基础。 一、全面排查隐患确保群众安全 地震发生后,乐山市立即启动应急机制,组织专业力量对峨边彝族自治县受损建筑、道路及公共设施开展拉网式排查。重点检查觉莫乡等区域民房墙体开裂情况,对存在风险的住户实施临时安置。相关部门同步对法院、医院等公共场所进行结构安全评估,确保办公及医疗秩序正常运转。 二、强化民生保障稳定社会秩序 为确保受灾地区供水安全,乐山市水务部门联合环保机构对水厂水质、管网进行全天候监测,并制定分级供水预案。医疗机构开通绿色通道,优先救治地震伤员,同时调配心理干预团队提供疏导服务。物资保障方面,市级财政紧急拨付专项资金,用于发放应急食品、御寒物资及临时生活补贴。 三、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统筹重建 乐山市要求各级干部驻点包片,协助乡镇统计灾情、协调资源。在觉莫乡马鞍村等区域,工作组逐户登记财产损失,建立动态台账。住建、交通等部门联合制定重建规划,优先修复受损基础设施,同步推进地质灾害点治理,防范次生灾害。 四、长效协作机制助推可持续发展 乐山市将灾后重建与区域发展结合,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共设施升级。环保、规划等部门已启动生态修复评估,重点保护饮用水源地及生态脆弱区。下一步,乐山市将持续优化应急响应体系,提升综合防灾能力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。
2025-08-27
-
巴中创新融资模式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
在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,巴中市通过多元化招商引资和资金整合策略,成功筹集资金保障重点项目建设。通过探索市场化融资渠道、争取上级补助及优化财政管理,当地有效解决了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,为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。 一、多元化融资模式破解资金瓶颈 巴中市在传统财政投入基础上,创新采用债贷组合、引入社会资本等市场化手段,拓宽资金来源。其中,通过信托计划和企业合作机制,吸引外部资金参与城市建设,形成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的良性循环。同时,专项债券的精准申报和使用进一步强化了公共项目的资金保障能力。 二、省级补助资金助力城市升级 在省级财政支持下,巴中市统筹化债资金与新增债券,重点投向民生领域和基础设施短板。城市建设专项补助用于风貌改造、交通网络优化等项目,而化债资金的合理分配显著缓解了历史债务压力,为新一轮发展腾挪空间。 三、盘活存量资金提升使用效率 通过建立动态化预算管理机制和资金调度平台,巴中市对闲置资金进行科学归集和再分配。累计盘活的存量资金被优先用于还房安置、环境治理等紧迫工程,确保财政资源“精准滴灌”到关键环节。 四、重点项目托举城市发展框架 望王山城市综合体、西北环线等工程作为巴中城市能级提升的核心载体,其顺利推进得益于资金保障体系的完善。机场建设、巴河生态整治等项目不仅优化了区域功能布局,也为产城融合创造了条件。“两馆一园”等公共设施的建成将进一步增强市民获得感。 当前,巴中市通过多层次资金筹措和高效管理,实现了重大项目建设的可持续投入。这一实践为类似地区破解融资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,也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。
2025-08-27
-
巴中市聚焦新区园区与产业升级深挖税源潜力
近年来,巴中市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与重点项目建设,推动区域经济多极发展,税务部门围绕新区开发、产业升级、行业治理和税种创新四大方向,系统挖掘潜在税源,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有力支撑。 一、新区园区建设成为税源增长主阵地 恩阳行政新区、兴文经济开发区及各县区城市新区加速推进,工业园区和商贸物流园区吸引大批项目落地。2023年,巴中市在恩阳新区布局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,兴文经开区引进新能源电池项目,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集聚。税务部门通过设立专项服务团队,动态跟踪项目投产进度,优化征管资源配置,确保新增税源及时入库。例如,针对园区企业阶段性经营特点,推行“一项目一档案”管理,精准识别建设期、运营期税收节点。 二、重点产业项目全周期跟踪管理 围绕“三大基础设施”和“四大重点工业”,巴中市加快区域交通枢纽建设,2022年汉巴南铁路巴中段启动后,沿线砂石资源税征收规模同比增长。生物医药领域,巴州区引进的现代中药制剂项目投产后,企业所得税贡献显著提升。税务部门建立“项目清单+税源地图”机制,对机械制造、食品饮料等产业实施全链条税源分析,将经济增量转化为税收实效。 三、行业税收综合治理破解征管难点 针对乡镇房地产税收盲区,巴中市开展专项清理行动,2023年平昌县通过存量房评估系统补征房屋交易税款。房屋租赁行业推行“网格化+大数据”监管,巴州区试点非住房租赁税收代征平台,覆盖商户超千户。此外,完善绩效考核机制,将行业清理成效纳入基层税务单位年度评价体系,形成长效治理闭环。 四、单项税种创新管理提升征缴效能 土地增值税清算方面,巴中市对32个在建房地产项目开展成本核查,2023年清算入库税款同比翻番。契税征缴中,联合自然资源部门推行“拿地即办证”模式,压缩办税时限。针对砂石资源税,在南江县试点开采量远程监控系统,实现产量与税收数据实时比对。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则通过跨部门信息共享,核查异常交易案例。 通过上述举措,巴中市构建了覆盖经济全领域的税源管理体系,2023年上半年税收收入增速居省内前列,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财力保障。
2025-08-27
-
巴中市深化教旅融合助推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
近年来,巴中市通过教育赋能旅游产业,以招商引资为纽带,整合教育资源与文旅资源,构建“教育+旅游”协同发展新格局。通过课程改革、专业建设、校企联动、人才培训四大路径,为打造山地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。 一、教育资源嵌入文旅宣传体系 巴中市将光雾山-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、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等优质旅游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,开发《巴中生态旅游》《红色文化读本》等地方教材,覆盖全市200余所中小学。2023年启动“研学实践教育三年行动”,组织10万人次中小学生参与“巴山新居”乡村振兴考察、米仓古道地质探秘等实践活动。同步推进体旅融合,建成7所网球特色学校,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。 二、职业院校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针对旅游服务、酒店管理等领域人才缺口,全市16所职业院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,形成导游服务、餐饮智能管理、民宿运营等6大专业群。2021年至今,累计向光雾山旅游景区、平昌驷马水乡等输送技能型人才超4000人,其中“旅游+电商”复合人才培养模式获省级教学成果奖。 三、产教融合构建双赢机制 创新“季节弹性教学”机制,职业院校与桃园大酒店等企业合作实施“淡季理论授课、旺季顶岗实践”培养方案。2022年红叶节期间,500余名在校生参与景区服务,服务满意度达98%。通江银耳节等文旅活动中,校企联合开发的“非遗传承人工作室”带动农产品销售增长30%。 四、全域培训提升服务能级 依托旅游职业教育集团,开展“景区员工回炉计划”,对800余家农家乐经营者进行服务标准化培训。2023年开展的“金牌导游”专项培训,推动光雾山景区讲解服务投诉率同比下降67%。南江县创新“民宿管家”认证体系,实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%。 当前,巴中市正通过教育链、人才链与旅游链的深度耦合,为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注入持续动能。这种模式既盘活了地方特色资源,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产教融合样本。
2025-08-27
-
阿坝州城乡基建升级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
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,阿坝州通过招商引资与财政投入双轮驱动,城乡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。全年实施项目覆盖县、乡、村三级,显著提升公共服务能力,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一、城乡基建投资结构优化 阿坝州以县域为中心、乡镇为节点、村庄为支点,分层分类推进设施建设。县城重点完善道路管网和公共设施,乡镇强化污水处理与垃圾收运体系,村庄侧重饮水安全和环境整治。差异化投资策略既保障了民生需求,也为产业升级预留空间。 二、示范镇建设成效显著 漳扎镇、观音桥镇等省级示范镇通过道路黑化、景观提升等工程,带动文旅产业集聚发展。市政设施改善直接促进当地民宿、餐饮等业态扩容,创造的就业机会吸引周边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,形成“以产促城”良性循环。 三、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 基础设施的完善加速了人口城镇化步伐。新增城镇人口主要分布在教育、医疗资源集中的区域,反映出公共服务配套对人口集聚的牵引作用。部分乡镇通过配建保障性住房,进一步解决新市民安居问题。 四、生态保护与基建协同发展 在项目建设中,阿坝州严格遵循生态红线要求。乡镇污水处理厂均采用低碳工艺,村庄实施“改厕改厨”工程,将基建投资转化为环境治理实效。这种模式既守住了高原生态屏障,又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。 五、长效运维机制逐步建立 针对高原地区设施维护难题,阿坝州推行“建管一体”模式,通过专项经费保障后期运营。部分乡镇试点智慧化管理平台,实时监测供水、排污等系统运行状态,为偏远地区设施维护提供创新解决方案。
2025-08-27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